企业的管理方式应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虚拟企业不同于实体企业的特点,必然要求它进行管理创新。
1)管理理念的创新。协同合作是虚拟企业的宗旨,强调真正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虚拟企业的各成员企业以虚拟企业的整体最优为出发点,提高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各成员企业之间可能出现的无谓竞争的内耗,提高成员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2)计划手段的创新。在新形势下,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上游企业可及时通过下游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制订生产经营计划。这样不仅可降低库存水平,又易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组织结构的创新。虚拟企业结构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逐步倾向于分布化、自主管理、讲究轻薄和柔性、呈扁平的网络结构。虚拟企业能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为一种没有边界、超越空间约束、靠电子网络手段联系、统一指挥的经营企业,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4)管理文化的创新。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来自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背景,因而管理经常面临着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甚至冲突。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了它无法实施单一文化的管理,动态的合作又不允许花费太多的时间来培育十分完善的组织文化。因而虚拟企业跨文化的管理强调团队精神、系统思考,通过充分的交流与尊重,消除习惯性防卫,建立信任关系,促进信息化和知识化。
5)技术手段的创新。善于整合外部资源只是形式,真正的实质问题,是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知识资本对物产资源的整合关系。通过互联网,企业可联接一个巨大的外部资源库,供选择使用。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企业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集成模式、并行工程等信息技术进行异地绘图设计、制造产品、数据库管理等虚拟操作,这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和业务流程更富有开放性。信息技术为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
6)人才培养的创新。搞虚拟经营一定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操作。虚拟企业需要具有知识及适应能力,既懂现代商贸理论又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虚拟企业的管理是形成和协调暂时性联盟的重要方面。1997年亚历山大认为,虚拟企业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入虚拟企业的不同成员也许会有相矛盾的目标。但无论如何,他们应当互相信任并共享信息。
2)虚拟企业应当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它应当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多变性。
3)虚拟企业的内部资源应当根据不同的客户订单进行动态分配。
卡茨1998指出,协调者的权威性和较强的管理能力有利于虚拟企业的有效运作。协调者从一个具体的客户需求开始,寻求所有合作者的双赢结局,并尽量将合作者不同的能力结合在一起。为了应付这些复杂的局面,莫肖维兹1997年介绍了一种超管理(Metamanagement)的方式来构造和管理各种目标定向型的活动。超管理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活动:
1)分析各种抽象的、不确切的需要。
2)寻找满足各种需要的方式。
3)维持并发展满足这些需要的流程。
4)调整上述程序的满意标准。
所谓需要是指完成一项任务的合理需求。譬如说,制造一件商品就需要原材料、工具和劳动力。其中的每一种需要都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需求,因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它们。而对于一个需要来说,能够满足它的方式就构成了具体的满足这一需要的手段。
根据莫肖维兹的观点,虚拟企业的核心将根据市场机会的不断变化,动态地由一个供给者转移到其他供给者。莫肖维兹认为新的管理活动需要组织虚拟的行为,尤其要“分析抽象的需要以及找到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满足方式”。
超管理方式需要标准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支持才能达到互换性和兼容性的目标要求。而达到这些目标的一种方式就是模块化。这一方式试图形成一种商品或流程的设计方案,而这种设计方案允许不同的功能组件相互进行置换。其目的是为了利用这些组件不同的功能或执行水平来进行商品生产或处理千变万化的情况。这种设计方案要提供标准化的组织结构,并使产品和服务设计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而改变。模块化设计避免了具体设计之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依赖,它更倾向于将各种设计“自由地结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