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4
今日《金融界》发表评论称:房产目前面临最大的敌人是管理泡沫。《证券之星》、《中房报》等财经类报纸也纷纷指出,所谓房地产泡沫,与其说是资金泡沫、土地泡沫,不如说是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泡沫。当我们将视线拉近到一个个企业之中的时候,在这个占GDP的10~20%份额、拉动数十个产业的举足轻重的支柱行业当中,看到的是“楼倒倒”“楼歪歪”,是囤地炒地,是对客户的漠视,是企业效率的低下、管理的粗放、社会责任的缺失,房企的管理能力和人才的现状并不能支撑这个行业所承担的责任。 去年,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奇迹的中国经济模式再次震惊世界。与此同时,关于“泡沫”的忧思也多了起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几驾马车当中,几乎所有行业与领域都被指责过存在泡沫,其中尤以“房地产泡沫”最为引人注目,争论也最为持久。然而,是否有人注意到,除了房地产业,在国家整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造就了难以计数的富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获得了与自己的企业能力、治理水平、社会成就甚至荣誉不相匹配的成功。 如果中国经济存在泡沫,那么泡沫正源于这种不匹配;如果说存在一个可以通行的泡沫定义,我认为应该是“管理泡沫”——大到社会治理,小到企业管理,我们的超速发展与现有管理水平的严重不匹配,造就了今天诸多领域的泡沫。甚至,令某些行业和企业几乎遗忘了根本的商业伦理。 “让灵魂跟上脚步”,这句西方名谚,时刻警醒着世人——要正确认识自己,让灵魂与脚步匹配。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无时无刻不在督促着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中国快速发展的企业家们,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提升产值,保证增长,更要清晰地意识到如果终有一天中国经济走向平稳发展甚至出现衰退时,以现有的企业家能力、团队力量、客户价值意识、治理水平等,是否还足以支撑整个经济速度降下来之后的发展,值得深思。 庆幸的是,我们已在不同的场合听到国家决策层发出的清醒的声音:我们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大,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经济结构存在很多问题,不是真正的发达国家。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其实并不清楚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成功,与企业家的商业嗅觉有多大关系?与企业为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有多大关系?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超越对手多少有多大关系?这种伴随国家高速发展、允许犯错、粗放管理背景产生的成功下,要积极地去补管理这堂课。 目前许许多多的企业认为,补管理课就是上一个管理平台抑或找个咨询公司做个现状调研,或者只是公司范围内的全员培训。而这些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借用管理咨询企业锡恩公司的评价,中国的企业多是“生机勃勃,管理混乱”。即使是标杆型企业,“外强中干,名不副实”的也比比皆是。难道一个三聚氰胺事件就差点让中国乳制品大牌企业全部倒下的例子,一个房屋质量问题被曝光就可以让大型地产企业混乱一年的例子,还不够令人警醒吗? 王石说:“过去的20多年里,我身处的社会、我所带领的企业和我自己,都在高速发展变化。我们的速度太快了,脚步远远跑在前面,灵魂跟不上来,整个社会因此变得很浮躁,就像德鲁克说的:‘我们大大高估了眼前,却大大低估了未来’——我本人也不例外。” 管理这堂课很大,中国的企业不能跳级,必须从商业伦理的原点开始出发,要意识到,中国企业整个的商业伦理环境陷于沉睡,甚至发生了负面的变异,严重偏离了以市场、客户、经营、管理等企业要素为主的商业伦理原点。这种不正常,本身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泡沫的幻灭和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起的连锁经济衰退反应类同。借用在房地产业的一种现象来说明,有些在初创阶段或区域所谓口碑优秀、品质较好的公司,到了另外一个区域后,产品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倒退。有人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表面看,可以归结为管理不善、追逐暴利等,但回归到正常的商业伦理范畴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较量。 这种较量至少包含了双重含义。第一层,企业自身的商业伦理较量。在繁花似锦、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下,到底选择严谨、维持高质却摊薄利润,还是选择快速,牺牲一些质量获取最大利润。遗憾的是,多数企业选择后者。 第二层,“好公司”与“坏公司”的商业伦理较量。在灵魂跟不上脚步的年代,包括房地产领域,正是因为“坏公司”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有的活得更加滋润,而且它们所形成的貌似“正常”的伦理网络非常强大,行业内以把好公司拉回到劣性为荣,以非正规公司打击正规公司为荣。在良币与劣币的痛苦较量中,好公司或者有望、有志成为好公司的企业被拉离原点,倒在畸形的商业伦理下。 那么,正常的商业伦理就失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今天,当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呈现了诸多矛盾与问题时,灵魂跟不上脚步的时代已行将结束。也就是说,呈现着“不规范为荣”、“只顾现在、不管未来”、等诸多面孔的管理泡沫已渐渐不为时代和行业、企业所容忍。很明显,企业今天已经开始置身于商业伦理角力、重置与回归的合适时代,因为这才代表稳健而真正的未来。
|